欧美日韩欧美,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時政要聞

首頁 > 新聞中心 > 時政要聞

創新現代農業發展的五大新機制
2017-05-09  瀏覽[1887]次
       我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仍然面臨產業結構不優、產業融合度不高、農業國際綜合競爭力弱的挑戰,農業生產體系面臨著農業基礎設施不強、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農業經營體系面臨著經營服務主體低小散、能力弱等短板。要實現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目標,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為指導,加快補齊現代農業體系發展短板,突出重點,著力加強現代農業支撐體系的建設機制。

  以農業經營體制和科技創新為重點,完善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新機制

  創新驅動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的基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是我國農業提高供給效率和競爭力的兩大推動力。

  1.積極創新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實現機制。進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方法,放活土地經營權。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和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流轉管理服務功能,創新整村流轉、土地股份合作農場等多種土地集約化規模經營形式;積極引導農戶通過聯耕聯種、打掉田埂等方式,提高土地規模化收益;發展生產服務托管、代耕代種等形式的服務規模化經營。加快建立土地規模流轉風險基金建設,防范土地流轉違約風險。建立承包地長期流出農戶社會保障市民化的機制,推進有意愿有條件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保障農戶安心流出土地。

  2.加快形成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加快產業化合作服務組織和服務能力建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合和聯合,積極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增強合作社的生產服務功能、農產品加工營銷功能、資金互助功能,提升農業合作化規模經營和服務規模經營的水平;培育一批高科技、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其產業鏈中種子種苗供應、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環節的作用;加快代耕代種、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機耕機收等生產性農業專業服務公司培育。引導農戶、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以資金、土地等要素入股來組建產權明晰的利益共同體,推進二次利益分配方式保護參與農戶的利益,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在產業鏈上利益與風險共擔的深度融合。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建立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的重點領域、環節、支持方式、績效監督評價機制,加快形成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

  3.創新先進技術落地機制。突出現代種業科技創新、新技術協同攻關研發、“最后一公里”的技術應用,著力構建產學研一體化與農科教一體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與服務新機制。建設能融合高校、科研院所、農業高科技企業等科技力量的農業知識與技術協同創新的平臺(聯盟),突出源頭創新,加快主導特色精品產業的種業發展,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材料研發與應用。構建農業科技集成創新和綜合配套技術應用的支撐體系,著力形成“產業+團隊+項目+基地”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模式。

  以城鄉融合和三產融合為重點,完善現代農業協調發展新機制

  城鄉融合、三產融合發展是農業內外協調發展的新要求,是農業融合新要素、打造新業態、提升價值鏈、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重要路徑。

  1.推動城鄉要素相互流動的機制。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放開農村資源要素市場,發揮市場機制和政策機制作用,推動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各類生產要素在農村的集聚融合,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新技術在農村的滲透。引導城市資金投資到鄉村,引導城市人到農村消費,引導新農人到農村創業。

  2.創新協調三產融合的機制。推動產業鏈縱向延伸機制,以價值鏈提升為目標,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要載體,以產業鏈主體間利益聯接機制為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品牌營銷和農產品生產資料供應服務,補齊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短板環節;建設橫向拓展農業多功能機制,以現代農業綜合體、國家農業公園、農業產業化特色小鎮、規模化農場、鄉村村落等空間為載體,以農業主導特色產業為基礎,積極發展“農業+旅游產業”的休閑觀光農業、“農業+文化產業”的文化創意農業、“農業+健康產業”的綠色養生農業、“農業+互聯網”的智慧電商農業、“農業+循環經濟”的生態循環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業態,提高農業增值效益。

  以環境友好和產品安全為重點,完善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新機制

  綠色發展是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要著力構建綠色安全與品質、效益、品牌相結合的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和新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機制。

  1.著力生態修復建設機制。推進耕地、水、生物和森林等資源的保護和生態高效集約利用,加快農業生態環境的修復和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完善以生態公益林和農田防護林為主體的生態補償制度,探索生態服務價值市場化方式實現路徑。

  2.完善生態循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設機制。創新推廣糧經結合、種養循環、糧飼牧結合和林牧結合等多種高效生態循環模式,推動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創新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可持續發展機制。

  3.完善安全農產品“產出來”、“管出來”機制。加快全面構建“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安全生產體系、監管體系和農產品安全懲戒體系建設。

  以多元投入和兩個市場為重點,完善現代農業開放發展新機制

  全球化下的現代農業是開放的生產經營體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順應需求、市場、要素、環境的變化,利用國內外的資源、要素、市場,進行調整整合供給的過程。

  1.構建開放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和投入機制。深化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領域和范圍;積極探索通過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農業PPP項目;創新政府農業產業投融資平臺,推進區域農業擔保基金、產業基金的設立,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建設農業園區和區域農業設施建設,形成政府財政投入、集體經濟投入與社會投入的有機融合。

  2.農業深度開放的發展機制。要積極穩妥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以市場價格來引導推動農產品調結構、降成本、去庫存;要在國際化競爭中培育和發展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按比較優勢原則調整農業和農產品供給結構,持續推動有中國文化特色內涵的農業產業如桑茶產業產品的出口,帶動傳播中國農耕文化。要協同共助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深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利用資金、技術的相對優勢在全球進行戰略性跨國投資、貿易、戰略購并,整合農業供應鏈、產業鏈,提升我國農業國際分工的地位;進一步實施農業“引進來”戰略,進一步縮小我國農業科技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積極推動區域合作,加快研究推動RCEP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亞太自貿區的農業區域合作。

  以護農、強農、惠農為重點,完善現代農業共享發展新機制

  持續普遍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全面小康建設、讓農民共享現代化發展、增強獲得感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1.加強農業法治護農機制。強農護農惠農的農業政策法律是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最有力保障。要構建精準高效的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機制,明確重點支持對象、重點支持內容、重點領域,在投入、補貼、金融、保險、用地、用電等方面創新支持手段和方式,提高支持效果。加強農業綜合執法建設,有法必依,違法必究。要積極推行農業現代化考核評價工作機制,發揮評價“導航儀”、考核“指揮棒”作用。

  2.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強農機制。要突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農業機械裝備建設在農業發展中的基礎保障作用,加大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建設高產穩產的標準農田。深入實施測土配方等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地力。要突出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和智慧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生產向設施化、智能化、精準化轉型,著力構建信息化、智能化與農業機械化、工廠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裝備體系。

  3.加快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惠農機制。通過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確立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利、宅基地、承包地、農房等財產性權益。通過股權、土地經營權、資源資產等農民各類權益資產發展多種形式經營合作,多路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農業經營性收入。積極創新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等險種,用市場機制有效化解農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穩定農業收入。大力發展農業新型產業業態,提升農業價值鏈來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農民家庭非農收入水平。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3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