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一號文件”是當下農業的風向標,今年的“三農”會議中,透露出糧食總體播種面積不會減少,種業市場機會巨大。
機會1:穩定糧食產量:糧食種植面積不會減少,農資需求依然存在。除了傳統大田作物,還要關注到一些經濟作物市場機會“關于棉花、玉米、大豆、糖料蔗、油菜等。
(一)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壓實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穩定糧食生產責任。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二)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修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加強資金整合,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多元籌資機制。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先向“兩區”安排。恢復啟動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將糖料蔗“高”基地建設范圍覆蓋到劃定的所有保護區。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加強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三)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積極發展木本油料。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
機會2: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品種改良帶來綜合收益提升,引導農戶對品質農資的投入,加大種植積極性。
文件指出繼續組織實施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品種。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建設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產業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園區等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繼續組織實施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草種。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政策。
機會3:關注小作物市場機會,會議中提到: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產業。
機會 4 關注農資產業鏈,是時候整合資源一起來服務農業市場。產業鏈端國家會扶持一批企業,農資商在部分環節有望參與。四(二)提到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四(三)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
機會5:“互聯網+農業”,可以讓產品出村進城更容易,通過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機會6:提出完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完全成本保險即保險金額覆蓋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農業生產總成本的農業保險。完全收入保險即保險金額體現農產品價格和產量,覆蓋農業生產產值的農業保險,至保護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