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常見的病害就是立枯病、青枯病。而立枯病發病較早,一般壯秧劑里的防病措施就可以消除。所以,現在的立枯病不常見或者見不到,但青枯病發病較晚,一般在兩葉到兩葉一心之間,這時候距離播種時間已經近20天了,壯秧劑中的殺菌劑功效會減弱。
這時候秧苗就會得病,大家總會覺得是天氣、壯秧劑、調酸、殺菌等方面出了問題。但實際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根據這些的田間的實際診斷,近幾年所發生的青枯現象的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青枯現象的發生無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病理性青枯,即發病的原因是因為有病菌浸染根系而發病。
第二,就是生理性失水,這個不是由病菌浸染,而是由于低溫后突然升高,秧苗突然卷葉,發生青枯癥狀。
第三,床土結構不合理,到兩葉一心的時候,發生整盤或者連片卷葉干枯。
第四,風害,就是插秧前,揭棚膜,出現連片干枯,先從葉尖開始,輕微的癥狀只是葉干枯,嚴重的整株枯死,而且在苗床上連成片。這四種情況發生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條件下。但歸根結底都是秧苗素質差造成的。
第一點解析:浸染秧苗的病菌有三種,鐮刀菌(浸染條件土壤濕度50%以下);立枯絲核菌(浸染條件土壤濕度50-70%);霉菌(浸染條件土壤濕度70-100%)。霉菌分為綿霉菌和腐霉菌,浸染后根莖節位置和土表有白色菌絲的為綿霉菌,土表下0.5-1厘米左右有灰綠色霉層的為腐霉菌。這幾種菌都是弱寄生菌,所謂弱寄生就是根系抵抗能力低的時候浸染,而健康的根系是不可能被浸染的。2017年對近500個苗床的診斷,感染病害均為霉菌型青枯。這樣的苗,插到本田里會繼續死亡。
第二點解析:生理性失水,水稻胚根和節根在15-40℃能正常生長,在溫度低于15℃或高于40℃時,就會發生生長停滯。當育苗的時候,苗床溫度長期高于40℃,就會出現根系生長不好,根量明顯不足,此時通風不暢,葉片蒸騰作用不強,秧苗表現不出來青枯現象,隨著通風量增大或突然大開棚,就會導致蒸騰水比根系吸收的水分多,而產生青枯。長期處于水漬狀態下的秧苗,根系由于缺乏氧氣,生長不好,胚根和節根生長受阻嚴重,當出現溫度低于15℃時,根系功能喪失,而此時葉片蒸騰作用并沒有停止,部分秧苗會出現青枯,此時的青枯會夾雜著病理性,主要診斷要看根部是否出現霉層。手拔秧苗是否會發生從根莖結合處折斷。發生這樣的現象,就是伴有病理性青枯。
第三點解析:床土過于松散,我們正常育苗,床土大小孔隙比為1:4,這樣的床土即可以保證水分充足,又可以保證氧氣供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水氣協調。如果床土大孔隙多,就會出現干旱。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毯式盤,盤底與置床結合不嚴,在兩葉一心后,蒸騰的水分大,根系吸收土壤中水分供應不足而出現青枯。這種青枯往往不伴有病理性,發生癥狀是連片出現,一般出現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之間,澆透水后可以暫時恢復。
點解析:葉片和地上部生長過于旺盛,根系發育不夠充分,雖然沒有病理性青枯等癥狀,但插秧時如果出現4-5級以上大風,秧苗地上部的水分壓嚴重下降,體內的水分蒸發來填充秧苗層空氣中的水分壓,沒有蓋膜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大面積的干枯死苗。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上防治青枯,就要從青枯的發生機理上入手,實現真正的旱育秧,從出芽開始就創造培育壯秧的條件,秧苗素質好,病菌就不能寄生,根系吸水能力就會大大增強,所有的青枯也就不會發生了。
水稻育苗3點須注意的事
燒苗指的是施肥過多引起的一種現象。施肥過多往往整床或一塊塊苗不出或長的高矮不齊。受肥害的苗根系短、黑,不扎根,嚴重時出苗后立針期或長到2葉后停止生長并從第1葉開始向上變黃。遇到這樣的苗,只要不受凍害的前提下盡可能早揭膜、大揭膜,白天反復澆水,晚蓋膜。直到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稻苗發新根后正常管理。
水稻病蟲害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和物理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核心,加強病蟲預測預報,通過健身栽培,充分調動稻田生態系統中作物、有益生物、田間環境等對稻田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輔以安全高效的化學藥劑防治、統防統治,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持續控制,達到生產安全、優質無公害水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