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薊馬所屬節肢動物門,中國各稻區普遍分布。長江流域和華南稻區發生較多;也見于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和東南亞。
一、稻薊馬危害特征。
稻薊馬的成、若蟲以口器銼破葉面,形成微細黃白色斑,葉尖兩邊向內卷折,漸及全葉卷縮枯黃,分蘗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長、根不發、無分蘗,甚至成團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為嚴重,常成片枯死,狀如火燒。穗期成、若蟲趨向穗苞,揚花時,轉入穎殼內,危害子房,造成空癟粒。
二、稻薊馬的發生規律。
稻薊馬在我國南方可終年繁殖為害,江淮稻區一年發生10~14代,以成蟲在看麥娘、李氏禾、芒草、麥類及稻樁上越冬。3月中旬,成蟲開始活動,先在麥類及禾本科雜草上取食、繁殖,4月下旬水稻秧苗露青后,成蟲大量遷往稻秧上,在水稻秧田及分蘗期稻田為害、繁殖,至7月中旬后,氣溫升高,水稻圓桿拔節后,蟲口數量急劇下降,大都轉移到晚稻秧田為害,以后再轉移到麥苗和禾本科雜草的心葉或葉鞘間生活,11月底成蟲進入越冬。成蟲性活潑,遷移擴散能力強,水稻出苗后就侵入秧田。天氣晴朗時,成蟲白天多棲息于心葉及卷葉內,早晨和傍晚常在葉面爬動。卵散產于葉面正面脈間的表皮下組織內,對著光可見產卵處為針尖大小的透明小點。秧苗4~5葉期卵量最多,多產于水稻分蘗期,圓桿拔節后卵量減少。初孵若蟲多潛入未展開的心葉、葉鞘或卷葉內取食。自第2齡起大部分群集在葉尖上為害,使葉尖縱卷枯黃。3、4齡隱藏在卷縮枯黃的葉緣和葉尖內,不再取食,也不大活動,直至羽化。稻薊馬不耐高溫,最適宜溫度為15~25℃,18℃時產卵最多,超過28℃時,生長和繁殖即受抑制。所以在長江流域6、7月份間發生多,為害重,尤以此2月氣溫偏低的年份易大發生。
三、稻薊馬的防治措施。
重點抓好秧苗四、五葉期和本田稻苗返青期用藥防治。一般秧田卷葉率10%-15%或百株蟲量達100-200頭,本田葉尖初卷率約15%-25%或百株蟲量達200-300頭時,應進行防治。播種前用藥劑浸種,可在水稻種子破胸露白時,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0.4%拌種后播種,或在種子瀝干后按1-2千克種子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克播種或催芽后播種,可兼治稻飛虱、葉蟬等。本田防治藥劑每667平方米可選用l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4克,兌水50千克均勻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