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雖然是一種沼澤植物,耐澇能力較強,但被洪水淹沒仍會受到傷害。水稻淹水隨受淹時間和溫度影響,在25℃以下,淹1-4天危害不大;在30℃以上淹1-4天可結實不正常,在40℃以上淹1-4天可導致枯死絕收。水稻苗期受淹,秧苗細長,葉發黃,一般難恢復;分蘗期受淹,老葉壞死,心葉卷曲,水退葉枯,但一般不致腐爛;拔節期受淹,植株細弱,易倒伏折斷;孕穗期的抵抗力最弱,易出現爛穗和畸形,結實率降低;灌漿期受淹,老葉枯黃,頂葉發黃,穗上發芽,粒重下降,米質變差。淹水時,水越是渾濁,受淹葉片在水中接收的光越弱,受害越重,反之,水較清則受害較輕。淹水伴有風浪或流速較大,則莖葉受到的機械損傷大,甚至使植株倒伏,造成的損失也大。
一、抗災補救措施
(一)盡早排除積水。澇災后應迅速組織人力,集中一切排水設備,進行排水搶救。先排高田,爭取讓水稻葉尖及早露出水面,盡量減少受淹天數,減輕損失。但在排水時應注意,在高溫烈日情況下,不能一次性將水稻田水排干,必須保留適當水層,使水稻逐漸恢復生機。如果一次性排干田水,容易造成水稻枯萎,反而加重損失。在陰雨天,可以將田水一次性排干,有利于水稻恢復生長。
(二)加強田間管理。一是扶苗洗苗。稻田遭遇洪澇災害,水質渾濁,含大量泥沙、污泥吸附在葉片上,會堵塞氣孔,影響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如果洪澇過后遇高溫會導致葉片組織壞死,影響產量。應在在退水時,隨退水澇去漂浮物,減少稻苗壓傷和苗葉腐爛。在退水剛露苗尖時,可用竹竿來回振蕩,洗去沾污莖葉的泥沙,進行洗苗。一般在水質混濁、泥水多的地區,容易積沙壓傷植株。處于分蘗期和幼穗分化前期的秧苗,可隨退水方向潑水洗苗扶理,清除爛葉、黃葉。洪澇期間,部分植株會倒伏,退水后應把倒伏的稻株逐株扶正。扶苗時要小心,避免斷根傷葉。如果葉片仍帶有污泥,應用清水沖洗干凈,但不要再損傷莖葉,使其盡快恢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處于孕穗抽穗期、淹沒時間在24小時內的稻田,當水退后應立即扶苗洗苗。二是科學管水。洪水退后,要及時在田間四周開好排水溝,特別是低洼田一定要開溝排水,可促進根系恢復生長。然后采取科學的灌水方法,既保持稻株需水又保證土壤通氣。對已進入孕穗抽穗期的稻田則應保持淺水層以養胎保穗;對已齊穗灌漿的稻田要運用干濕交替的灌溉方法,切忌斷水過早,以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三是追施肥料。剛出水的稻田要在開溝露田的同時,結合灌淺水補追一次肥料。水稻受淹出水后,根、葉、蘗要盡快恢復生長,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元素與礦物質,加之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較多,故追肥宜快,用量要足,以促進稻株盡快恢復生長。施肥應以增施速效肥料為主,并根據生育期不同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使用不同的肥料種類和用量。對在拔節期間受淹的稻田,可采取一追一補的方法,施肥以氮為主,配合磷鉀,宜在排水后3天內,每畝施尿素10-12.5公斤或復合肥30-40公斤,后期還應補施促花肥以促大穗,每畝用尿素4-6公斤;在水稻抽穗20%時,為促進抽穗整齊,每畝可噴施0.5-1克“920”;在灌漿結實期,為利于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每畝可結合噴施千斤頂100克,每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四是綜合防治病蟲害。大水浸過的稻田,易發白葉枯病、紋枯病,中遲熟早稻和中稻,退水后要及時防治,防止“災后災”。每畝可選用20%井崗霉素水溶性粉劑40克,5%可濕性粉劑150-200克,對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紋枯病;畝用20%葉枯寧(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25-150克、20%噻菌銅懸浮液100-125克或2%寧南霉素水劑250毫升,對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白葉枯病。晚稻移栽前,一定要噴施一次保護藥和“送嫁肥”,防治白葉枯病和稻薊馬。要密切注意災后病蟲發生動態,加強預測預報,及時噴藥防治,確保災后病害無大流行,蟲害無大發生。
二、及時補種改種
因洪澇災害絕收的田塊,要搶時補種改種,確保多種多收,彌補災害損失。對淹死的中稻和晚稻秧田,要在積極組織秧苗的調劑下,抓緊做好早稻翻秋工作,盡量擴種水稻。早稻翻秋可采取栽插翻秋和直播翻秋兩種辦法。翻秋用種最好選用早熟或中熟偏早的隔年陳種。栽插翻秋采用旱育秧,搶在7月22日前催芽播種,秧齡控制在15-18天,實行小蔸密植,淺插勻插,每畝插足25-30萬基本苗。直播翻秋,搶在7月25日前整田開廂,溫水浸種,破胸播種,每畝保證基本苗30萬。季節偏緊可改種紅薯、黃豆、綠豆、蔬菜等,要增加種植密度、加強肥水管理,做到以密補遲、以肥補遲,達到一播全苗。
水稻遭遇洪澇災害的應對措施
2017-05-24 瀏覽[21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