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夏糧又是一個豐收年。在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當下,農業穩定發展、糧食連年豐收對穩定市場預期、為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農業形勢越好,越不能麻痹松懈。“十三五”時期,必須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使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能力有新的提升
農業部日前表示,今年夏糧又是一個豐收年。夏糧豐收,也成為上半年經濟運行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糧食連年豐收,有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綠色優質農產品,也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條件,發揮好農業對國民經濟“穩壓器”“壓艙石”的作用。
豐收來之不易,也彌足珍貴。連續豐收是在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攀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務農老齡化明顯的情況下實現的。尤其近三年來,糧食生產高位爬坡難能可貴,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撐。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糧食呈現出生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局面,國內糧價大幅高于國際糧價,大豆、棉花、油料、糖料進口較大。對此,國外個別人又發出“誰來養活中國”的疑慮。隨著連年豐收,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裕,既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物質前提,也對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打破了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質疑。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是保國安民的重要戰略物資,種糧目前還是億萬農民最穩定的收入來源,糧價仍然是影響所有商品價格的最基礎因素。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糧食豐收可以提振信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物質支撐,也可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利于擴大消費,拉動內需。
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正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農業穩定發展、糧食連年豐收對穩定市場預期、為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村穩則全局安,農民富則國家盛,只要夯實了“三農”基礎、補齊了“三農”短板,整個大局就有保障,發展底氣就會充足,前進動力就會強勁,也才能牢牢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
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前提。從數量來看,當前糧食是多了一些,但數量多主要是玉米多,庫存多主要是國有糧庫多。糧食生產存在“兩難”問題,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歷史告訴我們,糧食產量滑下去容易,提上來難,絕對不能放松糧食生產。事實上,去年以來,糧食主產區的結構調整是在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推進的,有利于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各地在推進過程中也都注意了保護糧食生產。
應當看到,盡管糧食已連續多年豐收,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已徹底解決糧食問題,農業形勢越好,越不能麻痹松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糧食供需還有一定缺口。長期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需求仍處在上升通道,保障供給壓力依然很大。因此,必須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發揮好補貼和價格政策的激勵作用,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
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城鎮化中期和信息化快速發展期,著眼于四化同步的要求,“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十三五”時期,必須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通過努力,使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更加優化,玉米等庫存量較大的農產品供需矛盾進一步緩解,綠色優質安全和特色農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加,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能力有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