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在過去的40年,我國的各個領域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農村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從過去的小農經濟到如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從過去的農業產業單一到今天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過去薄弱的基礎設施到現在現代化新農村,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的背后凝聚著多方的力量。其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村的改革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成立至今20多年的時間里,農發行肩負著執行國家戰略、落實國家政策、服務“三農”需求的重要使命。給予了糧棉油收購、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持續穩定的金融服務支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為改革開放成就中耀眼的一筆。
20年多年來,農發行努力在拓展支農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加大對農業農村建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從過去單一支持糧棉油收儲業務,到“一體兩翼”、“兩輪驅動”,再到“五個全力服務”,業務范圍基本覆蓋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領域,服務區域和品種穩步擴大,建設定位明確、功能突出、業務清晰、資本充足、治理規范、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良好、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品牌形象日益彰顯。
破除梗阻完善體系為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務院于1994年4月19日發出了《關于組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通知》,批準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章程和組建方案。6月30日,農發行接受了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劃轉的農業政策性信貸業務,共接受各項貸款2592億元。
1994年11月,農發行正式成立,主要職責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資金,承擔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在之后的半年時間里,農發行陸續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省(市、區)級分行。然而,省級以下分支機構的組建過程卻一波三折。
雖然當時國務院的文件曾明確規定,農發行實行分支行制,除設立總行和省級分行外,在計劃單列市和農業大省的地(市)設立分行的派出機構,在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量大的縣市設立營業機構。但在1995年3月,農發行首次全國分行行長會議上,根據要求,農發行機構只建到省級分行,不再向下延伸,業務由中國農業銀行代理。
二級分行及基層縣級支行均告缺失,致使農發行組織體系不完善,其業務不得不實行代理制。這使得農發行無法順暢地運作和管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再加上委托代理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和做法可以借鑒,對剛剛組建的農發行來說,管理難度很大,管理任務很重。
經過一年多的業務委托代理,這種方式在實踐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比如,支農資金被擠占挪用屢禁不止,收購“白條”依舊滿天飛等現象高發。顯然,沒有有效完成代理任務,嚴重阻礙了農業政策性銀行職能作用的發揮。
嚴峻的現實促使決策者開始思考農發行機構系統建設等問題,最終,市(地)縣(市)級農發行基層營業機構設置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農發行基層機構呼之欲出。
1996年8月,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適當增設農發行的分支機構,基本實現業務自營。
自此,農發行省以下分支機構開始逐步組建。到1996年底,農發行先后在275個地市、1263個縣市組建了分支機構,這些機構的設立,進一步完善了農發行的組織體系,為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改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截至目前,農發行全系統共有31個省級分行、339個二級分行和1816個縣域營業機構,服務網絡遍布各地,深入農村一線。
糧棉油收購信貸主力軍在完善組織體系后,農發行迎來了國家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浪潮。國家進行這項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糧食流通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非改不可,刻不容緩。
為了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當時,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和《糧食收購條例》,提出了一系列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措施。
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國家對農發行的業務進行了調整。1998年3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承辦的農村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糧棉企業附營業務等項貸款業務劃轉到有關國有商業銀行,農發行主要集中精力加強糧棉油收購資金封閉管理。這讓農發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業界有了一個新的代名詞 ———“糧食銀行”。
順應當時的改革,農發行全行上下緊緊圍繞“做好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管理工作”這一中心任務,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收購資金封閉管理制度,切實加強信貸管理,基本實現了當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各級黨政部門多年的糧棉油收購“打白條”問題,保護了農民利益,促進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也為農發行支持糧棉油收儲奠定了堅實的管理基礎。
直至今日,糧棉油收購信貸資金的供應和管理依舊是農發行業務的重中之重,在每年的糧棉油收購季,農發行的信貸資金以及配套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在收購市場上起到了穩定大局的重要作用。
從“一體兩翼”到“兩輪驅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在我國的農業農村領域出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發行也在逐步適應這種變化。
一方面,隨著我國糧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及國家糧食購銷體制的變化,農發行原有的業務隨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基本完成面臨萎縮;另一方面,隨著農村的發展,各個方面的融資需求開始不斷顯現,和農發行當時現有的業務范圍存在較大的錯位。這些問題的出現,迫切需要農發行做出改變。
轉機出現在2004年國務院第57次常務會議。這次會議上,國務院對農發行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在做好糧棉油收購、儲備、調銷貸款的供應和封閉管理基礎上,根據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新情況,審慎調整業務范圍,適當增加對糧棉油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擴大中間業務”。
自此,農發行業務范圍逐步拓展,將傳統貸款業務的支持對象由國有糧棉油購銷企業擴大到各種所有制的糧棉油購銷企業。隨后又經原銀監會批準,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向多方位、寬領域支農的格局不斷邁進。在當時,農發行將這種業務發展格局稱為“一體兩翼”,即以糧棉油收購信貸為主體,以農業產業化信貸為一翼,以農業和農村中長期信貸為另一翼。
2010年,農發行進一步將其豐富并明確為“兩輪驅動”戰略,并將其作為該行貫穿十二五期間的業務發展主線。“兩輪驅動”業務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得農發行更加順應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趨勢,使農發行的信貸資金在更廣泛的領域發揮堅實作用,農發行進入了多方位的發展階段、翻開了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發展的新一頁。
2014年9月24日,國務院第6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農發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并于2015年4月正式獲批,標志著農發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4年末,農發行累放糧棉油收儲貸款4.78萬億元,每年支持糧食收購占當年商品量的60%左右、棉花占產量的50%以上。2007年至2014年末,累放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1.76萬億元,共支持項目8893個;其中累放水利建設貸款3747.6億元,支持除險加固病險水庫3339座,增加或改善灌溉面積4147萬畝,修繕疏浚河道溝渠2.6萬公里。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骨干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為此,黨中央、國務院為農發行改革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國務院批準實施的農發行改革方案,一方面合理界定了農發行的業務范圍,明確農發行要突出政策性功能定位,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審慎發展自營性業務。對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行分賬管理、分類核算;另一方面,妥善解決政策性財務掛賬等歷史遺留問題,逐步消化政策性財務掛賬,同時,要求明確資本補充計劃,完善財稅貨幣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治理結構等。為農發行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注入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2015年3月農發行總行新一屆黨委成立,這屆黨委高度重視改革工作,把推進改革作為頭等大事,專門聽取改革進展情況匯報,對改革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做出安排部署,研究制定推進改革工作路線圖,對照方案確定專題,分解落實工作任務,切實推動改革方案落實工作。
新一屆總行黨委總結農發行20年的探索實踐,堅定不移地把握政策性銀行辦行方向,全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發展戰略和脫貧攻堅五大領域,統籌推進治理結構、運營模式、產品服務、管控機制、科技支撐、組織體系六個現代化建設,清晰界定了農發行改革發展的總體戰略,開啟了農發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征程。
按照“服務國家戰略、體現政府意志和政策導向、服務‘三農’、按銀行規律辦事”的思路,今天的農發行已經在更多的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近年來各級政府最為重視的脫貧攻堅工作為例。為了建立政策性金融扶貧體制機制,強化支撐保障,農發行構建了從總行到國定貧困縣的四級扶貧金融事業部組織體系,制定了金融扶貧五年規劃,建立健全了扶貧政策制度體系、產品體系、責任體系、考評體系,以及扶貧貸款臺賬系統、統計系統、單獨核算系統等基礎工作。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農發行累計投放精準扶貧貸款1.52萬億元,位居金融同業第一。其中,2017年向“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投放貸款679億元,是全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長率的3.8倍。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節點上,農發行已經有了更明確的目標,秉承家國情懷,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造“政府的銀行、支農的銀行、現代化的銀行。”這是農業政策性銀行新的篇章。